【制法】
荷葉:噴水,稍潤,切絲,干燥。
荷葉炭:取凈荷葉,照煅炭法煅成炭。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荷葉炭:取凈荷葉,放煅鍋內裝滿,上面覆蓋一鍋,兩鍋結合處用黃泥封閉,上面鍋底貼白紙,用火煅至白紙顯焦黃色為止,待涼取出。
【性狀】本品呈半圓形或折扇形,展開后呈類圓形,全緣或稍呈波狀,直徑20~50cm。上表面深綠色或黃綠色,較粗糙;下表面淡灰棕色,較光滑,有粗脈21~22條,自中心向四周射出;中心有突起的葉柄殘基。質脆,易破碎。稍有清香氣,味微苦。
【鑒別】本品粉末灰綠色。上表皮細胞多角形,外壁乳頭狀或短絨毛狀突起;氣孔不定式,副衛(wèi)細胞5~8個。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略波狀彎曲,有時可見連珠狀增厚。草酸鈣簇晶多見,直徑約至40μm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苦澀,平。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微溫平,味辛。"②《本草崇原》:"氣味苦,平,無毒。"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苦澀,平,微咸。"入心、肝、脾經(jīng)。①《本草求真》:"入膽。"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肝、肺三經(jīng)。"③《本草撮要》:"入足太陰、陽明經(jīng)。"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暑,升發(fā)清陽,涼血止血。用于暑熱煩渴,暑濕泄瀉,脾虛泄瀉,血熱吐衄,便血崩漏。荷葉炭收澀化瘀止血。用于多種出血癥及產(chǎn)后血暈。
【用法用量】 3~9g ;鮮品15~30g ;荷葉炭3~6g。
【摘錄】《中國藥典》
【用藥忌宜】:①《本草從新》:"升散消耗,虛者禁之。"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凡上焦邪盛,治宜清降者,切不可用。"
【藥物配伍】:《綱目》:"畏桐油、茯苓、白銀。"
【考 證】:出自《食療本草》。
【生藥材鑒定】:干燥的葉通常折疊成半圓形或扇形,完整或稍破碎。葉片展開后呈圓盾形,直徑30 余厘米。正面青綠色或棕綠色,有白色短粗腺毛;背面灰黃色或淡灰綠色,平滑有光澤;中心有一突起的葉柄殘基;全緣;葉脈明顯,粗脈21~22條,由中心向外放射,并分生多數(shù)細脈。質脆,易碎。微有清香氣,味淡微澀。以葉大、完整、色綠、無斑點者為佳。
【中藥化學成分】:葉含蓮堿(Roemerine)、荷葉堿(Nunciferine)、原荷葉堿(Nornuciferine)、亞美罌粟堿(Armepavine)、前荷葉堿(Pronuciferine)、 N-去甲基荷葉堿(N-Nornuciferine)、 D-N- 甲基烏藥堿(D-N-Methylcoc-laurine)、番荔枝堿(Anonaine)、鵝掌楸堿(Liriodenine)槲皮素(Quercetin)、異槲皮甙(lsoquercitrin)、蓮甙(Nelumboside)、酒石酸、檸檬酸、蘋果酸、葡萄糖酸(Gluconic acid)、草酸、琥珀酸、鞣質。還含抗有絲分裂作用的堿性成中。葉含多種生物堿:荷葉堿(nu-ciferine)、N-去甲荷葉堿(N-nornuciferine)、O-去甲荷葉堿(O-nornuciferin)、牛心果堿(anonaine)、斑點亞洲罌粟堿(羅默堿,roemerine )、亞美尼亞罌粟堿(armepavine)、N-甲基衡州烏藥堿(N-methglco-claurine)、N-甲基異衡州烏藥堿(N-methylisococaurine)、前荷葉堿(pronuciferine)、鵝掌楸堿(liriode- nine,spermatheridine)、去氫荷葉堿(dehydeonuciferine),以及維生素C、枸櫞酸、酒石酸、蘋果酸、草酸、琥珀酸。還含抗有絲分裂作用的堿性成分。
【備注】
(1)用于感受暑熱、頭脹胸悶、口渴、小便短赤等癥。本品味苦性平,其氣清芳,新鮮者善清夏季之暑邪,臨床常與鮮藿香、鮮佩蘭、西瓜翠衣等配伍應用。
(2)用于夏季暑熱泄瀉等癥。荷葉既能清熱解暑,又能升發(fā)脾陽,對暑熱泄瀉,常與白術、扁豆等配伍應用。此外,對脾虛氣陷,大便泄瀉者,也可加入補脾胃藥中同用。
(3)另本品又可用于各種出血癥。
【另外的用處】
(1)包裝其他物體。
(2)煮粥,煮后有粥內有淡淡清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