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下載

掃一掃,立即下載

醫(yī)學教育網APP下載

開發(fā)者:1

蘋果版本:1

安卓版本:1

應用涉及權限:查看權限 >

APP:隱私政策:查看政策 >

微 信
醫(yī)學教育網微信公號

官方微信Yishimed66

24小時客服電話:010-82311666
您的位置:醫(yī)學教育網 > 中醫(yī)理論 > 辨證論治 > 正文

周圍神經疾病證治心得

2012-07-16 11:51 醫(yī)學教育網
|

熱點推薦

——●●●聚焦熱點●●●——
報名預約>> 有問必答>> 報考測評>>

1 面肌痙攣,重在調養(yǎng)

面肌痙攣,屬中醫(yī)中風、中經絡范疇。治療多從肝入手,或養(yǎng)血柔肝,或介類潛陽,或蟲類熄風,然臨床效果多不理想。思慮傷脾,血液生化乏源;操勞過度,心血為之暗耗,面肌痙攣,雖多屬肝風內動,實為血虛脾弱,土不植木。治當補益心脾,緩急解痙,方用甘麥大棗湯加味。如治周某,女,45歲,1995年3月2日初診?;颊?年前不明原因出現(xiàn)左側面部肌肉陣發(fā)性抽動。初未在意,后竟日漸加劇,每天1發(fā)甚則數(shù)發(fā)。某醫(yī)院診為面肌痙攣,予安坦、安定、谷維素等治療數(shù)日,效果不著而求治于中醫(yī)。診見患者左側面部肌肉陣發(fā)性抽搐,上及眼瞼,下及口角,伴心煩,失眠,夢多,舌淡、苔薄而少津,脈沉細而弱。辨證為血虛肝旺,予烏梅四物湯加味,效不顯;復診辨為風陽上擾,予天麻鉤藤飲,效仍不著。后辨為心脾兩虛,肌肉失濡,虛風內動,方用甘麥大棗湯加味。處方:炙甘草、浮小麥各30g,大棗15枚,龍眼肉10g,炒酸棗仁15g,天麻(沖)5g.水煎溫服,3劑見效,10劑收功。后以逍遙丸合人參歸脾丸以資鞏固。隨訪2年,未見復發(fā)醫(yī)`學教育網搜集整理。

2 橈神經麻痹,法在通陽

橈神經麻痹,屬中醫(yī)痿證范疇,治療或從活血化瘀,或從補氣通絡。而陽氣主動,陰血主靜,痿證之成,責于陽氣之不振,故治療橈神經麻痹,當重視陽氣的振奮與宣通,可使經通絡活,功能恢復。如治療許某,男,42歲,1993年10月5日初診。患者2個月前因醉酒倒地沉睡,醒來后漸覺右手抬舉障礙,拇、食指麻木。前醫(yī)以為中風半身不遂,經輸液(具體藥物不詳)治療半月,療效不顯。后某醫(yī)院診為橈神經麻痹,予ATP、復方丹參、維生素B1等口服,并肌注硝酸一葉秋堿,仍不見效果而求治于中醫(yī)。初辨證為瘀血痹阻,予桃紅四物湯,不應;再診為氣虛絡阻,予補陽還五湯,仍不效。后經細詢得知,病人尚感右上肢沉滯不舒,四肢冰涼。察舌暗淡、苔薄白潤,脈沉而澀。辨證為陽氣郁遏,絡脈痹阻,予桂枝去芍藥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。處方:桂枝、制附子、地龍各10 g,麻黃、細辛、炙甘草各6g.服藥1劑,四肢變溫,且有蟻爬感。服藥15劑后,手可抬起,活動自如,唯力量稍感不足。遂囑積極鍛煉,并配合針灸,以收全功。1年后隨訪,已康復如常。

3 三叉神經痛,首當開郁

三叉神經痛,屬中醫(yī)面癱范疇,治療或祛風止痛,或活血通絡,或解痙止痛。三叉神經分布于面部,而面部隸屬陽明,陽明乃多氣多血之腑,故三叉神經痛,當屬火邪郁于陽明。既屬于陽明經火郁,治療則需火郁發(fā)之,施以二辛煎、升降散、選奇湯等治療。如治高某,男,71歲,1995年4月7日初診?;既嫔窠浲匆?0余年。長期服用卡馬西平、苯妥英鈉等,初尚有效,后則療效漸差。曾用無水酒精行三叉神經節(jié)封閉,疼痛緩解1年,再行封閉已無濟于事。改投中醫(yī),服散偏湯、止痙散等,均無效果?,F(xiàn)患者右側面部陣發(fā)性刀割樣劇痛,連及前額。舌暗淡、苔薄潤,脈微弦。辨證為火郁陽明,絡脈痹阻,予二辛煎加味。處方:生石膏30g,黃芩、白芷、僵蠶、蟬蛻各10g,細辛3g.水煎溫服。連服3劑,疼痛大減。繼服10劑,疼痛若失,唯面部沉滯不舒,遂囑常服黃連上清丸以資鞏固。隨訪1年,未見復發(fā)。

醫(yī)師資格考試公眾號

編輯推薦
    • 免費試聽
    • 免費直播
    湯以恒 臨床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 《消化系統(tǒng)》 免費試聽
    免費資料
    醫(yī)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
    歷年考點
    應試指導
    仿真試卷
    思維導圖
    立即領取
    回到頂部
    折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