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免費試聽
- 免費直播
時間待定
詳情時間待定
詳情虛勞的辨證施治是中醫(yī)內(nèi)科會涉及的內(nèi)容,為了幫助大家了解,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:
1.氣虛
(1)肺氣虛
證候:短氣自汗,聲音低怯,時寒時熱,平素易于感冒,面白,舌質(zhì)淡,脈弱。
治則:補益肺氣、斂肺肅肺。
主方:補肺湯。
方藥:人參、黃芪、熟地、五味子、紫菀、桑白皮。
(2)心氣虛
證候:心悸,氣短,勞則尤甚,神疲體倦,自汗,舌質(zhì)淡,脈弱。
治則:益氣養(yǎng)心、補血寧神。
主方:七福飲。
(3)脾氣虛
證候:飲食減少,食后胃脘不舒,倦怠乏力,大便溏薄,面色萎黃,舌淡苔薄,脈弱。
治則:健脾益氣除濕。
主方:加味四君子湯。
方藥:人參、黃芪、白術、甘草、茯苓、扁豆。
(4)腎氣虛
證候:神疲乏力,腰膝酸軟,小便頻數(shù)而清,白帶清稀,舌質(zhì)淡,脈弱。
治則:益氣補腎、生精養(yǎng)血。
主方:大補元煎。
方藥:人參、山藥、炙甘草、杜仲、山茱萸、熟地、枸杞子、當歸。
2.血虛
(1)心血虛
證候:心悸怔仲,健忘,失眠,多夢,面色不華,舌質(zhì)淡,脈細或結代。
治則:益氣生血、養(yǎng)血寧心。
主方:養(yǎng)心湯。
方藥:人參、黃芪、茯苓、五味子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柏子仁、酸棗仁、遠志、肉桂、半夏曲。
(2)脾血虛
證候:體倦乏力,納差食少,心悸氣短,健忘,失眠,面色萎黃,舌質(zhì)淡,苔白薄,脈細緩。
治則:補脾養(yǎng)血養(yǎng)心。
主方:歸脾湯。
方藥:參、芪、術、草、姜、棗、當歸、茯神、酸棗仁、龍眼肉、遠志、木香。
(3)肝血虛
證候:頭暈,目眩,脅痛,肢體麻木,筋脈拘急,或筋惕肉困,婦女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甚則閉經(jīng),面色不華,舌質(zhì)淡,脈弦細或細澀。
治則:補血養(yǎng)肝、養(yǎng)血調(diào)血。
主方:四物湯。
方藥:熟地、當歸、芍藥、川芎。
3.陰虛
(1)肺陰虛
證候:干咳,咽燥,甚或失音,咯血,潮熱,盜汗,面色潮紅,舌紅少津,脈細數(shù)。
治則:養(yǎng)陰清熱潤肺。
主方:沙參麥冬湯。
方藥:沙參,麥冬、玉竹、天花粉、桑葉、甘草。
(2)心陰虛
證候:心悸,失眠,煩躁,潮熱,盜汗,或口舌生瘡,面色潮紅,舌紅少津,脈細數(shù)。
治則:滋陰養(yǎng)心。
主方:天王補心丹。
方藥:生地、玄參、麥冬、天冬、人參、茯苓、五味子、當歸、丹參、柏子仁、酸棗仁、遠志、朱砂。
(3)脾胃陰虛
證候:口干唇燥,不思飲食,大便燥結,甚則干嘔,呃逆,面色潮紅,舌干,苔少或無苔,脈細數(shù)。
治則:養(yǎng)陰和胃。
主方:益胃湯。
方藥:沙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、冰糖。
(4)肝陰虛
證候:頭痛,眩暈,耳鳴,目干畏光,視物不明,急躁易怒,或肢體麻木,筋惕肉困,面潮紅,舌干紅,脈弦細數(shù)。
治則:滋養(yǎng)肝陰、養(yǎng)血柔肝。
主方: 補肝湯。
方藥:地黃、當歸、芍藥、川芎、木瓜、甘草、麥冬、棗仁。
(5)腎陰虛
證候:腰酸,遺精,兩足痿弱,眩暈,耳鳴,甚則耳聾,口干,咽痛,顴紅,舌紅,少津,脈沉細。
治則:滋補腎陰。
主方:左歸丸。
方藥:熟地、龜板膠、枸杞、山藥、菟絲子、牛膝、山茱萸、鹿角膠。
4.陽虛
(1)心陽虛
證候:心悸,自汗,神倦嗜臥,心胸憋悶疼痛,形寒肢冷,面色蒼白,舌質(zhì)淡或紫暗,脈細弱或沉遲。
治則:益氣溫陽。
主方:保元湯。
方藥:人參、黃芪、肉桂、甘草、生姜。
(2)脾陽虛
證候:面色萎黃,食少,形寒,神倦乏力,少氣懶言,大便溏薄,腸鳴腹痛,每因受寒或飲食不慎而加劇,舌質(zhì)淡,苔白,脈弱。
治則:溫中健脾、益氣祛寒。
主方:附子理中湯。
方藥:黨參、白術、甘草、附子、干姜。
(3)腎陽虛
證候:腰背酸痛,遺精,陽痿,多尿或不禁,面色蒼白,畏寒肢冷,下利清谷或五更腹瀉,舌質(zhì)淡胖,有齒痕,苔白,脈沉遲。
治則:溫補腎陽、兼養(yǎng)精血。
主方:右歸丸。
方藥:附子、肉桂、杜仲、山茱萸、菟絲子、鹿角膠、熟地、山藥、枸杞、當歸。
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(nèi)容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,更多知識請關注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