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方案
APP下載

掃一掃,立即下載

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APP下載
手機網(wǎng)
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手機網(wǎng)

手機網(wǎng)二維碼

微 信
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微信公號

官方微信

搜索|
您的位置: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 > 醫(yī)學百科類 > 中藥 > 正文

細辛藥用

2012-09-14 16:46 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
|

性味

辛,溫。
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辛,溫。"

②《吳普本草》:"神農(nóng)、黃帝、雷公、桐君:辛,小溫;岐伯:無毒;李氏:小寒。"

③《藥性論》:"味苦辛。"

④《用藥心法》:"辛,熱。"

歸經(jīng)

入肺、腎經(jīng)。

①《湯液本草》:"手少陰引經(jīng)藥。"
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心、肝、膽、牌四經(jīng)。"

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手少陰、太陽。"

④《本草匯言》:"入足蹶陰、少陰血分。"

功用主治

祛風,散寒,行水,開竅。治風冷頭痛,鼻淵,齒痛,痰飲咳逆,風濕痹痛。

(1)發(fā)散風寒:用于風寒感冒或風寒所致的頭痛,可配麻黃、藁本。

(2)溫經(jīng)止痛:用于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(jié)痛。

(3)溫化寒痰: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氣管炎。

(4)宜通肺竅:用于鼻炎、鼻竇炎。
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咳逆,頭痛腦動,百節(jié)拘攣,風濕痹痛,死肌。明目,利九竅。"

②《別錄》:"溫中下氣,破痰,利水道,開胸中,除喉痹,齆鼻,風癇癲疾,下乳結(jié)。汗不出,血不行,安五臟,益肝膽,通精氣。"

③陶弘景:"患口臭者,含之多效,最能除痰明目。"

④《藥性論》:"治咳逆上氣,惡風,風頭,手足拘急,安五臟六腑,添膽氣,去皮風濕庠,能止眼風淚下,明目,開胸中滯,除齒痛,主血閉,婦人血瀝腰痛。"

⑤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咳,消死肌瘡肉,胸中結(jié)聚。"

⑥《本草衍義》:"治頭面風痛。"

⑦《珍珠囊》:"主少陰苦頭痛。'

⑧《綱目》:"治口舌生瘡,大便燥結(jié),起目中倒睫。"

⑨《本草通玄》:"主風寒濕頭疼,痰歇氣壅。"

⑩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主痰結(jié)濕火,鼻塞不利。"

用法與用量

內(nèi)服:煎湯,0.3~1錢。外用:研末撒、吹鼻或煎水含漱。

細辛有小毒,故臨床用量不宜過大,細辛作單味或散末內(nèi)服不可過錢(3G),如入湯劑便可不拘泥于此。細辛在煎煮三十分鐘后,其毒性成分黃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,不足以引起中毒。

不良反應機制

細辛揮發(fā)油中含有毒成分,其可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先興奮后抑制。對呼吸系統(tǒng)的抑制,逐漸使隨意運動及呼吸運動減退,反射消失,最后呼吸完全被麻痹,先于心跳而停止。

【不良反應】主要為中毒反應:頭痛、嘔吐、胸悶、呼吸急促、躁動不安、頸項強直、毛發(fā)豎立、口渴、脈速、體溫及血壓升高、瞳孔散大、面色潮紅、肌肉震顫、全身緊張,如治療不及時可迅速轉(zhuǎn)入痙攣狀態(tài),意識不清、牙關緊閉、角弓反張、四肢抽搐、眼球突出、神志昏迷,最后死于呼吸麻痹。

治療與解救

(1)中毒后立即催吐,用1:4000高錳酸鉀洗胃,服用蛋清、乳汁或通用解毒劑,靜脈輸液內(nèi)加維生素C。

(2)對癥治療:

1)有驚厥、痙攣等癥狀時,可給安定或安宮牛黃丸。

2)尿閉時進行導尿或口服雙克。

(3)中藥治療:

1)中藥導瀉可用枳殼9g,厚樸9g,菖蒲9g,芒硝9g(沖),大黃15g(后下),水煎2次合在一起,每4小時1次,2次服完。

2)呼吸困難時用半邊蓮15g,茶葉15g,甘草9g,水煎2次,合在一起,每小時服1次,2次服完。

3)出現(xiàn)意識不清、昏迷時,用安宮牛黃丸1粒,加水50ml,烊化鼻飼。

4)應用扶正解毒劑:西洋參3g(先煎),北五味子3g,麥冬9g,生石膏24g,生甘草30g,羚羊角粉3g(沖服),加綠豆湯,共煎至300ml,鼻飼。

5)清醒后繼續(xù)解毒用:金銀花15g,連翹15g,生石膏12g,西洋參粉3g(沖服),生甘草30g,生地黃9g,丹皮9g,水煎至400ml,分上下午2次服。

或用綠豆湯(煮爛至皮開),生甘草30G水煎

宜忌

氣虛多汗,血虛頭痛,陰虛咳嗽等忌服。

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"曾青、棗根為使。惡狼毒、山茱萸、黃芪。畏滑石、消石。反藜蘆。"

②《藥性論》:"忌生菜。"

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凡病內(nèi)熱及火生炎上,上盛下虛,氣虛有汗,血虛頭痛,陰虛咳嗽,法皆禁用。"

④《得配本草》:"風熱陰虛禁用。"

醫(yī)師資格考試公眾號

編輯推薦
考試輔導
回到頂部
折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