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“腎炎腎病綜合征患者的五大飲食原則”的相關知識,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搜集整理了如下內(nèi)容,希望可以幫助到您。
原則一、適當飲水,合理使用利尿劑
腎病綜合征最主要的臨床表現(xiàn)就是是浮腫。輕者僅僅是雙下肢浮腫,重者全身都腫,甚至出現(xiàn)大量腹水、胸水等。腎病綜合征患者需適當控制水的攝入。這里的水除了指飲水外,還包括其他各種形式的水,如菜湯、稀飯、飲料等各種食物中的水。那么腎病綜合征患者水該喝多少呢?這取決于你浮腫的程度。對于沒有浮腫者,則不必嚴格限制其飲水量。對嚴重浮腫者,有兩個方法可以估計每日攝入水的量。第一個方法是每天早上小便后測量體重,如果體重還不斷增加,那么說明你浮腫原來越嚴重了,你需要攝入比前幾天更少的水分。第二個方法是用“前一日尿量+500ml”來初步估計今日攝入的液體總量。第一個方法較為簡單易行,建議使用。
雖然浮腫的患者需要限制飲水量,但也不能過度嚴格,特別是當血壓過低,患者出現(xiàn)明顯口渴的情況下就不能再限制飲水了,否則患者會因為容量不足而導致腎功能損傷。一旦腎病綜合征患者出現(xiàn)腎功能損傷,治療的難度會明顯增加,有些患者甚至會進展至尿毒癥。因此,即使浮腫非常嚴重,也要適當?shù)娘嬎?。不能僅僅通過限制飲水的方法來控制浮腫。嚴重浮腫的患者可以適當輸注白蛋白幫助利尿消腫。 使用利尿劑也是消腫的好辦法,但是利尿劑的使用應嚴格遵守醫(yī)生的醫(yī)囑,切忌大劑量強行利尿,發(fā)展也會增加腎功能損傷的風險。
原則二、嚴格的低鹽飲食。
腎病綜合征患者合并水腫或高血壓時應進低鹽飲食,一般要求每日的食鹽攝入量控制在3g以內(nèi),最佳不超過2g。為什么要如此嚴格控制食鹽的攝入量呢?主要是因為鈉攝入過多,會導致水不容易排泄出去,加重水腫。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完全不吃鹽,否則容易造成低鈉血癥,特別是你在服用利尿劑的時候?;颊邞秒缰剖称?、咸魚、咸肉、咸鴨蛋、松花蛋、醬豆腐和各種咸菜。烹調(diào)時如不用鹽,每日可用醬油5~10毫升(一般醬油4~5毫升中約含有1克鹽)。高度水腫時,還應禁食含堿主食及含鈉量高的蔬菜,如用發(fā)酵粉或堿制作的饅頭、油餅及茴香菜、菠菜、油菜、小白菜和白蘿卜等。但也不宜不分病情輕重,過于忌鹽,應以病人能耐受,不影響食欲,不影響對蛋白質(zhì)、熱量的攝入為前提,做到“腫其甚忌鹽,微腫限鹽,腫退進鹽”。當病情緩解,浮腫消退,血漿白蛋白正常時,可逐漸恢復普通飲食。
原則三、適量的優(yōu)質(zhì)蛋白質(zhì)飲食
腎病綜合征患者從尿液中丟失了大量的白蛋白和其他重要血漿蛋白,人體蛋白降低而處于蛋白質(zhì)營養(yǎng)不良狀態(tài),低蛋白血癥使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,致使水腫頑固難消,機體抵抗力也隨之下降。因此腎病綜合征的患者若合并嚴重的低蛋白血癥時,可以在短期內(nèi)適當增加飲食中優(yōu)質(zhì)蛋白的攝入量(每公斤體重每天1~1.5g)。這樣有助于緩解低蛋白血癥及隨之引起的一些合并癥。但長期高蛋白飲食可加重腎臟負擔,增加尿蛋白水平,甚至引起腎功能惡化。所以,當疾病開始緩解,血清白蛋白水平恢復后應控制蛋白攝入量至適度水平:每公斤體重每天0.8~1.0g的優(yōu)質(zhì)蛋白飲食。需要注意的是,推薦腎病綜合征患者進食優(yōu)質(zhì)蛋白,也就是動物來源的蛋白(如魚、肉、蛋、奶類食品),植物來源的蛋白中僅有大豆是優(yōu)質(zhì)蛋白。
原則四、低脂和低膽固醇飲食
腎病綜合征的一大特點就是高脂血癥,長期的高脂血癥會引起全身血管的粥樣硬化。因此,低脂和低膽固醇飲食也十分重要,應限制動物內(nèi)臟、肥肉、某些海產(chǎn)品、蛋黃等富含膽固醇及脂肪的食物攝入。烹調(diào)油視病情的變化,每日可用30~40克(1平湯匙油約重10克),宜多吃經(jīng)過精煉的色拉油或花生油、菜子油、豆油、玉米胚油及芝麻油等植物油,少用動物油。飯菜應盡量做得清淡,以利于病人消化吸收?;颊咭部梢陨詈t~油(鱈魚、鯡魚及鮭魚等富不飽和脂肪酸、亞油酸及亞麻酸)調(diào)節(jié)身體的血脂狀態(tài)。
原則五、合理攝入維生素、鈣等微量元素
腎病綜合征患者體內(nèi)的微量元素往往也會發(fā)生大量缺失,應囑咐患者多食新鮮蔬菜、水果、鈣、鐵,以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。同時多進食一些纖維類食物,如豆類、燕麥等。腎病綜合征的患者通常需要使用激素,也很容易導致鈣質(zhì)丟失,骨質(zhì)疏松,所以也要鼓勵患者多進食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。此外還需給予充足的維生素,尤其要補充維生素C,因為長期腎病綜合征的患者可有貧血,補充維生素C能增加鐵的吸收,如西紅柿、綠葉蔬菜、新鮮大棗、西瓜、蘿卜、黃瓜、西瓜、柑桔、獼猴桃和天然果汁等食品。
以上“腎炎腎病綜合征患者的五大飲食原則”來自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,更多中醫(yī)知識請關注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