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科主治醫(yī)師考試:《答疑周刊》2017年第15期:
問題索引:
一、【問題】新生兒溶血病臨床表現(xiàn)?
二、【問題】新生兒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處理原則?
具體解答:
一、新生兒溶血病臨床表現(xiàn)、診斷和鑒別診斷
(一)臨床表現(xiàn)
Rh溶血病一般較重,ABO溶血病多為輕癥,重者有嚴重貧血、水腫、心力衰竭、肝脾大,甚至死胎,輕者除黃疸外,可無其他明顯異常。生后早期的嚴重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可發(fā)生膽紅素腦病。一般發(fā)生在生后2~7天,早產兒多見。常隨著黃疸加重逐漸出現(xiàn)神經系統(tǒng)癥狀,首先為嗜睡、喂養(yǎng)困難、吸吮無力、擁抱反射減弱、肌張力減低等,半天至1天后很快出現(xiàn)雙眼凝視、肌張力增高、角弓反張、前囟隆起、嘔吐、哭叫、驚厥,常伴有發(fā)熱,如不及時治療,1/2~1/3患兒死亡。幸存者癥狀逐漸恢復,但常遺留有手足徐動癥、聽力下降、智能落后、眼球運動障礙等后遺癥。
(二)診斷和鑒別診斷
1.本疾病診斷 依據(jù)病史、臨床表現(xiàn)。
2.應測定母嬰血型及做血清特異性血型抗體檢查,包括:
(1)患兒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即可確診Rh溶血??;做抗人球蛋白間接試驗,測出患兒體內的抗體類型,明確患兒系RhD、RhE或其他溶血病。ABO溶血病患兒紅細胞上抗體結合較少,故抗人球蛋白試驗常為陰性或弱陽性,應用改良法可提高陽性率。
(2)抗體釋放試驗:患兒致敏紅細胞加熱后抗體釋放于釋放液中,再加入成人相應紅細胞,其陽性率高,亦為診斷溶血病的可靠方法。
(3)患兒血清游離抗體(抗A或抗B IgG)檢查可證實血清中有抗體存在。
二、新生兒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處理原則
重點是降低膽紅素,防止膽紅素腦病。
(一)產前治療
1.血漿置換 對血Rh抗體效價明顯增高,但又不宜提前分娩的孕婦,進行血漿置換,以換出抗體,減少胎兒溶血。
2.宮內輸血 對胎兒水腫或胎兒Hb<80g/L,而肺尚未成熟者,可直接將與孕婦血清不凝集的濃縮紅細胞在B超下注入臍血管或胎兒腹腔內,以糾正貧血。
3.酶誘導劑 孕婦于預產期前1~2周口服苯巴比妥,以誘導胎兒UDPGT產生增加,減輕新生兒黃疸。
4.提前分娩 既往有輸血、死胎、流產和分娩史的Rh陰性孕婦,本次妊娠Rh抗體效價逐漸升至1:32或1:64以上,用分光光度計測定羊水膽紅素增高,且羊水者,提示胎肺已成熟,可考慮提前分娩。
(二)新生兒治療
1.光照療法 4Z,15Z-膽紅素在光和氧的作用下可變成水溶性的異構物4Z,15E-膽紅素和光紅素,兩者均不需與葡萄糖醛酸結合,即可從膽汁、尿液中排出,從而可降低血清膽紅素。波長為425~475nm的藍光照射的療效最好;綠光、日光燈或太陽光也有效。光亮度以160~320W為宜,雙面光優(yōu)于單面光,燈管與患兒的距離約20~25cm。光照時,嬰兒兩眼應用黑色眼罩保護,以免視網膜受損;除會陰、肛門部用尿布外,其余均裸露,持續(xù)時間1~4天。因光療時非顯性失水增加,核黃素破壞加速,故應適量補充;也可能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腹瀉、皮疹等副作用。如出現(xiàn)肝臟增大,血清結合膽紅素增加(>68μmol/L),皮膚呈青銅色,宜停止光療,青銅癥將自行消退。
對Rh不合溶血癥,應選用Rh系統(tǒng)與母親相同、ABO系統(tǒng)與新生兒相同的血液;ABO不合溶血癥則用AB型血漿和0型紅細胞混合血,或用抗A、抗B效價不高的0型血,所用血液應與母親血清無凝集反應。換血量為150~180ml/kg(約為嬰兒全血量的2倍)。一般選用臍靜脈或其他較大靜脈進行換血,最好選用動、靜脈同步換血。
3.藥物治療
(1)供給白蛋白,可輸血漿25ml/次,或白蛋白1g/kg,以增加膽紅素與白蛋白的聯(lián)結,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(fā)生。
(2)糾正酸中毒,應用5%碳酸氫鈉3~5ml/kg有利于膽紅素與白蛋白結合。
(3)肝酶誘導劑,常用苯巴比妥每日5mg/kg,分2次口服,共4~5天,或尼可剎米每日100mg/kg。
4.其他治療 及時糾正缺氧,防止低血糖、低體溫,禁用磺胺異噁唑和磺胺苯吡唑等藥物。
〖醫(yī)學教育網版權所有,轉載務必注明出處,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