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免費試聽
- 免費直播
時間待定
詳情時間待定
詳情關于中醫(yī)診斷的基本原理都是什么很多人都不是特別的清楚,為了幫助大家了解中醫(yī)診斷的基本原理都是什么,醫(yī)學教育網的小編特為您整理撰文如下:
中醫(yī)學在形成和發(fā)展的過程中,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,其認識論和方法論都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。對于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,是以直觀的方法從總體方面看待其關系,構成了天人相應、神形相合、表里相關的整體觀點。
中醫(yī)學認為,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和因果聯系,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局部的病變可以產生全身性的病理反應,全身的病理變化又可反映于局部。因此,疾病變化的病理本質雖然藏之于“內”,但必有一定的癥狀、體征反映于“外”,局部的表現??煞从吵稣w的狀況,整體的病變可以從多方面表現出來。通過審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種疾病現象,在醫(yī)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、綜合、對比、思考,便可求得對疾病本質的認識。
《素問。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“以我知彼,以表知里,以觀過與不及之理,見微得過,用之不殆。”就是說在認識事物時,應當采取知己知彼,從外測內,觀察事物表現的太過或不及,通過微小的改變看出反常的所在,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。這便是中醫(yī)學診斷病證的基本原理。
(一)司外瑞內
外,指疾病表現于外的癥狀、體征;內,指臟腑等內在的病理本質。由于“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”,所以《靈樞。論疾診尺》說“從外知內”,就是說通過診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現象,便有可能測知內在的變動情況。
《靈樞。本臟》說:“視其外應,以知其內臟,則知所病矣。”說明臟腑與體表是內外相應的,觀察外部的表現,可以測知內臟的變化,從而了解內臟所發(fā)生的疾病,認識了內在的病理本質,便可解釋顯現于外的征候。所以《丹溪心法》總結說:“欲知其內者,當以觀乎外;診于外者,斯以知其內。蓋有諸內者形諸外。”這一認識與近代控制論的“黑箱”理論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。
(二)見微知著
“見微知著”,語出《醫(yī)學心悟。醫(yī)中百誤歌》。微,指微小、局部的變化;著,指明顯的、整體的情況。見微知著,是指機體的某些局部,常包含著整體的生理、病理信息,通過微小的變化,可以測知整體的情況。
如《靈樞。五色》將面部分為明堂、闕、庭、蕃、蔽等部,把上至首面、下至膝足、內而臟腑、外而胸背的整個人體皆分屬于其中,并說:“此五臟六腑肢節(jié)之部也,各有部分。”這便是察面部的情況,以測全身病變的具體描述。
又如早在《素問。五臟別論》便有“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”之說,《難經。一難》更強調“獨取寸口,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”,于是詳細審察寸口脈的三部九候,以推斷全身疾病的方法,一直沿用至今。
耳為宗脈之所聚,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變化;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胃的外候,舌與其他臟腑也有密切聯系,故舌的變化可以反映臟腑氣血的盛衰及邪氣的性質;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,故目可反映人體的神氣,并可察全身及臟腑的病變等。
臨床實踐證明,某些局部的改變,確實有診斷全身疾病的意義。因而有人說,中醫(yī)學含有當代“生物全息”的思想,認為人體的某些局部,可以看作是臟腑的“縮影”。
(三)以常衡變
常,指健康的、生理的狀態(tài);變,指異常的、病理的狀態(tài)。以常衡變,是指在認識正常的基礎上,發(fā)現太過、不及的異常變化。
《素問。玉機真臟論》說:“五色脈變,揆度奇恒。”恒,指正常、常規(guī);奇,指異常、變動;揆度,觀察比較、推測揣度的意義。要認識客觀事物,必須通過觀察比較,知常達變。中醫(yī)望色、聞聲、切脈等以診斷病變,均含有這方面的道理。
健康與疾病,正常與異常,不同的色澤,脈象的虛、實、細、洪,都是相對的,是通過觀察比較而作出判別的。診斷疾病時,一定要注意從正常中發(fā)現異常,從對比中找出差別,并進而認識疾病的本質。這也就是所謂以我知彼,以觀太過不及之理的診斷原理。
以上關于中醫(yī)診斷的基本原理都是什么的文章由醫(yī)學教育網的小編為您整理,希望小編的文章可以對您有幫助。